2010/10/7  輕痰散文作品討論會:雙足

時間:下午兩點到四點

參與:浩偉、柏言、小冷、綠豆、熊軒、楚然、氓哥、啟軒、羽軒、彥妏、珈妏、暉珊、欣穎

 

〈我的雙足〉

 

浩偉:

  這是一篇真實叩問自己內心的作品。我想我曾對這篇的作者說,她是把血淋淋的心臟壓在稿紙上面,用血書寫下來的文章。這樣確實是很真實,但讓我覺得有恐懼感(太真實了),我認為文學是收斂自己想寫的東西,再經過沉澱、淬煉而成。另外一篇我個人覺得也蠻真誠的是〈或許妳只是習慣離開〉,比較起來的話,我感覺〈或許〉這一篇就比較有沉澱的感覺。

  除此之外,小提問是,為什麼又是愛情?(臺語)

 

珈妏:

  我覺得這一篇很有日記的感覺。分天數把環島騎車旅行的過程記錄下來。

  裡面有一些用詞蠻妙的,像是第一行的「品頭論足」,還有中間的「幾乎是鐵馬不停蹄」,這其實是一個成語,但放在文字的段落裡面,我覺得用得蠻妙的。

  有一部份跟浩偉剛剛說的一樣。我為什麼會說它像日記呢?因為日記就是真實記錄自己的故事、生活、心情。

  是簡單、情感明確的一篇文章。

 

羽軒:

  這一篇雖然每一句都短短的,文字也沒有很特別的地方,但反而是平實的語言還能看出巧思。感覺這位作者有縝密思考、反覆修改自己想寫的東西。

  作者寫每天騎車日程的書寫是否也象徵愛情的經歷?第一天試驗,第二天開竅,第三天開始專心,第四天開始認真的時候,彼此的心情卻已脫節。覺得有對於愛情的暗示。

  我很喜歡第二頁第三段的地方,她寫:「能接收到平常會忽略的訊息。」我覺得這個「訊息」就是離開的訊息。還有很有趣的地方是「我一直不願去想關於我們之間是否也會有不得不結束的時候」,這裡說不願去想,但是一定有想,就跟防範洪水、天乾物燥小心火燭一樣,是知道天乾物燥所以才會說小心火燭。這裡的寫法表達出危機感,雖然像是矛盾的心情,但是可以讓讀者知道。

  後面我覺得有點不精準的地方,是「八月八號……」那一段重複兩次「我想的都是為什麼要有颱風」,讀起來有障礙感,我覺得第二次想要強調的應該是「我想的竟然不是颱風為什麼要讓那麼多人失去家園失去家人。」如果作者有別的意思,也想聽聽看。

  最後的結尾很棒。

  (補充:用方向感的來描述自己的心情很棒)

 

熊:

  其實我還蠻喜歡這一篇的,但我好像沒有給她很高(的分數)。

  我覺得這一篇表現得還蠻恰如其份的。已經比上學期還要那個了……(眾:是好的意思嗎?)我覺得作者有試著處理比較大的東西,而且還是有自己的感覺。

  我想講的是,在超級偶像裡,陳珊妮把其中一個人從十幾強附近刷掉的時候對他說,「男人不能只靠感情唱歌。」我覺得女人也一樣,寫作也一樣。

 

浩偉:

  ……我之前跟別人在私底下分享過我對這篇作品的看法:我怕這位作者有一天會用完耶。希望她能挖掘一些新的自我。

 

(作者現身)

 

彥妏:

  其實我也一直在想除了寫感情之外還可以寫什麼,但是……嗯,好啦,我會用心生活一點(笑),不要一直寫感情的事。

  浩偉剛剛說太真實會讓他覺得恐懼,但是我覺得我已經有沉澱過了耶?(浩偉:可能是我個人比較不能接受……)我覺得已經寫得很淡了。

  其實我寫完之後有想到上一次作品討論會之後,大家說要有文學性,我就在想說,天啊我這篇好像也沒有什麼文學性。不知道大家覺得文學性要具備哪些元素,我在自己寫的東西裡面好像看不太到文學性。可是自己也很開心,終於可以寫比較長的東西了。

  羽軒剛剛問說為什麼要有颱風那個?

  (羽軒解釋重複兩次)

  欸對啊!為什麼呢……應該是我語無倫次了,對不起。

  大概就這樣吧,謝謝大家……

 

熊:

  剛剛羽軒說那個旅行暗示愛情的那個?

 

彥妏:

  那個其實我在寫的時候沒有想那麼多,就只是寫下來。還蠻開心羽軒對它的解讀,後來發現這樣講也可以……讓它有多一層意思。我不是有意寫那樣的。

 

 

〈城市極快板〉

 

熊:

  這個比較不是我的菜。作者的文字用了很多很華麗的辭彙,但是使用上就讓我覺得需要溶解一下才會理解。第二段「手持銛利長戟」這個形象跟「巨獸」這裡我比較難聯起來,因為使用武器是人類的形象,但是連到巨獸就有點那個。「不離不棄」跟一般習慣的用法不太一樣,但是我稍微消化一下還是可以接受。「複沓出一曲爵士樂」,說爵士樂是用複沓出來的這樣有點怪怪,但好像又可以這樣用。然後「和著城市亢奮的心臟」……這些。我覺得他很多東西的使用,一點一點稍微偏離準心,沒有到很精準的地方,但又還是可以接受。

  我很喜歡他把台灣熱帶國家跟赤道上其他熱帶國家的比較。尤其是那一段:「那些光陰的殘骸,終究死不瞑目……」隨著洋流來到臺灣,上岸變成灰色叢林。那一段我很喜歡。一開始看到「行走在赤道上的人們……」這一段,我會覺得「寫一寫又跑到這邊來幹嘛?」但看到下一段之後就覺得很棒,有洋流漂過來的感覺。

  我在「我想,這才是專屬於我的人生節奏,亦正是我的時間公式」這一段下面寫「文青結論」,我覺得還蠻文青。而且結尾虛弱。

  我覺得說浩偉的最大優勢……(眾譁然。浩偉:我就是作者,怎樣?熊:啊對不起……)這個作者最大優勢就是文字,但是這一次文字使用的沒有很精確。而且我真的覺得城市的每一個地方都被用骨灰罈寫過了,城市的圖書館、車廂、大樓……什麼東西都被寫過骨灰罈。我覺得這一次沒有那麼華麗了,有一點快要倒下來的感覺。

 

珈妏:

  我喜歡這篇文章的第一點是他的概念。就是人不要總是庸庸碌碌,不要總是被忙碌追趕,應該要活出自己的生活步調的概念。

  我蠻佩服作者文字的功力。從第一段就可以看出來,比方說「被陣陣春風越過窗櫺吹亂」、「反覆演繹,再三臨摹,最後成為定律。」這個作者的文字功力很棒,這篇文章要傳遞出來的概念也很棒,是我喜歡的。

  「啾啾鳥鳴突然暴躁響起……」這一段,我覺得文字有點太繁複了。他要傳達的概念也是一樣,但是文字太繁複。

  後面這一段「我應該在搭乘公車時……」我很喜歡,有表達出如果我們不想被忙碌生活所壓迫,我們應該要在自己的心境上開啟一個怎麼樣的空間。表達出作者個人如何在忙碌生活中找到他自己覺得可以調適的空間。

  總結來講,概念不錯,文字使用功力很讓人佩服,但有時候稍嫌繁複。

 

楚然:

  其實我想問這篇作品的作者,你的雙足在哪裡?這一篇如果沒有訂主題的話,應該可以得到還蠻高的分數。但是他訂了,怎麼ㄠ都ㄠ不回來。

  有一些修辭上的問題。例如:「啾啾鳥鳴突然暴躁響起……」這一段裡面寫「僅存的晨曦與微光」,我覺得這兩個是不是有點錯誤?這兩個是不是不同時間的光線?我記得微光是指晚上。假如作者認為沒有衝突,我不懂為什麼要連續重複兩個類似的名詞。他寫「像是一顆顆移動著的藍調音符」,其實我覺得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音樂專業術語,但是沒有給讀者一種很貼切的感覺,反而引發了「為什麼要這樣用?」的疑問。還有他寫「國境之南」,村上春樹有寫過一本小說叫作《太陽之西,國境之南》,可是村上的概念是日本國的國境之南,作者的概念是台灣之南(並非台灣國境之南),我覺得這是作者可以思考的部分。

 

柏言:

  閱讀這篇都會想到,之前道南文學獎的時候,陳芳明老師選作者的原因,是因為作者擁有自己的語言。可是我會一直在想說,自己的語言是……就我覺得你寫的東西像是用雕刻得很漂亮的語言,在包讀到最後會發現是很簡單的東西。雖然你的氛圍營造的還不錯,但是翻到最後只會覺得「喔,就這樣子……」。

  我還蠻喜歡你寫到送葬隊伍那邊,因為也蠻有同感。可是會想說,會不會還有其他的方法來看這個城市,因為現代批判……可能都市化的忙碌生活太多了。

  我覺得你的意象前密後疏,寫到後來沒力。意象如潮,重點紛亂,化簡為繁。讀的時候會想如何穿過表象的華服,覺得每一段概念都蠻近似,可是一看就知道是作者的語言,是好事。

 

彥妏:

  作者用華麗的文字來寫很簡單的概念,讀完會覺得很空虛。

  代用一些音樂術語的詞,但沒有寫出那一個詞的情緒來,我沒辦法感受為什麼是藍調、為什麼是D大調。

  還蠻喜歡文章的概念。

 

小冷:

  我覺得這一篇文字功力不在話下。詞句優美,十分文青,但情感之處幾乎沒有。更甚的話是一篇介紹城市的文章。希望作者可以把情感的部分放出來。

 

氓哥:

  這一篇是寫城市的寂寞,還有作者是如何克服這個東西。剛剛大家都說沒有寫到什麼東西……我覺得其中一個原因是轉折太快,從「究竟,是從何時開始……」接到「或許,我應該在搭乘公車時……」這一段寫如何排解寂寞情緒,這裡的轉折只靠一句來完成,我覺得有點勉強。另外就是文字的部分,作者文字功力依然十分高強,但是比起〈籽〉來說,有些用語有值得斟酌的地方,例如第六段寫:「眾多朝聖(抑或膜拜)時間的尋卜者」,我覺得朝聖跟膜拜意思很接近,有需要用括號這麼做嗎?第九段「皆躺於被長簷切割過後的蔽蔭中」,其實我不是很喜歡「於」這個用法,「躺在」就「躺在」,為什麼要寫「躺於」。「切割」這個用詞可以再商榷,這樣好像是覺得長簷是分開一整個蔽蔭,蔽蔭是更大的,你是躲藏在長簷之下……但我覺得你要表達的好像不是這個意思,不是很精確。

  文字是用得很好,但應該還可以注意節奏的問題。我比較重視文字的節奏。像是第一段「被陣陣春風越過窗櫺吹亂」,這個節奏除了「被」之外都是二字二字的節奏,我自己念起來會覺得有點死板。我覺得處理的比較好的是「拜託拜託!腕上短針切莫霎時指向西南西」,這樣唸起來就很活躍有沒有!(眾笑)我個人比較喜歡這樣的節奏……看要不要用虛詞或別的用語來調配一下。

 

啟軒:

  我很喜歡這一篇,但也不知道他跟雙足有什麼關係。我也喜歡送葬隊伍那個部分。可是我又覺得城市這個主題太多人寫過了,就變得比較難以再翻出新意。我也對華美的字句感到十分佩服,可是我不瞭解為什麼要重複出現「反覆演繹」、「再三臨摹」。我也覺得為什麼要出現D大調之類的……。

 

(作者現身)

 

浩偉:

  我就是爛尾達人啦。(回應文青結尾)

  其實這一篇是我某次高中作文的加長版,但是改了很多。

  熊說經常覺得第三段有失焦的嫌疑。可是我覺得還好耶,不知道耶……可能是作者個人本身的優越感吧(笑),我下次會再審慎斟酌。

  楚然說晨曦和微光……你剛剛說晨曦是早上、微光是晚上對不對?其實我就是想要創造出時間有隔閡的感覺啊,因為我不想要一次把東西寫死,好像這一段只寫早上……我這一段沒有明確表現出我是寫早上或晚上(楚然:那你可以寫「或」)你說是因為「和」的關係嗎?可是我想要一次把它含括耶,就早、晚這樣子。

  然後剛剛學長說朝聖跟膜拜……但我覺得膜拜比朝聖更……因為就有跪下來的感覺。(氓哥:那就寫膜拜)可是我覺得膜拜感覺就是比較偏激。(氓哥:那你就留一個就好)。

  (楚然解釋國境之北)

  我超極驕傲送葬隊伍的欸。

  對了,大家有沒有發現第九段「這種感覺,彷若」之後都是八字句?其實我是刻意仿駢文耶。(大家:沒有……)(數來寶)因為我很喜歡駢文啦。

 

 

〈浪的頻率是月亮的頻率〉

 

浩偉:

  我覺得這一篇有百年孤寂感,很魔魅的感覺。剛開始讀的評語是「這……」。又是以散文的形式乘載著小說的情節,我很喜歡結尾那幾個字。

 

羽軒:

  我講一下我解讀這一篇的看法。這一篇有兩個故事,第一個是他腳受傷,另外一個是廟、廟的消失(他的童年故事)。腳受傷裡可以再分成醫治、旅行、起源,廟、廟的消失(他的童年故事)裡可以再分成童年、童年的回顧。傷腳的旅途就是童年記憶的回顧。許立菡是作者意識的現身,也是「傷腳」與「童年」產生連結的通道。許立菡要說的話就是作者要說的話。

  呈現在「我衝上五樓(他們說範圍是一樓的廣場和二樓、三樓走廊)」「我說,好。然後繼續往前。」這邊的矛盾感,暗示作者的追尋如果逆於他人眼光,就會先忠於自己。但卻因此而受傷。這一篇就是療傷的文章,最後的結尾是一種找到秩序的感覺。

 

暉珊:

  我覺得〈浪的頻率是月亮的頻率〉後面的情節跟前面的描述以及雙足主題的關連性,我看不出來。後面收尾好像是一個很重要的東西,但是我看不出來他跟標題的關連性。這是疑問。

 

熊:

  我補充一下剛剛羽軒講的。我們要很仔細去思考他的結構,我感覺他就是把自己孤獨在中間,拉幾條枝葉出來,就是童年的躲貓貓啊、他的盆栽啊,時間拉回去解釋一下自己的東西,但是他沒有把它排的很好,很像一棵樹一樣隨意的散枝出去。看一遍不懂,看第二遍之後就知道為什麼這些東西會出現。但是每一枝伸出去的都長得太過茂盛了,講寺廟講到後面講到「劫難、夢幻、修羅、幸福」,就覺得有必要這樣子嗎?

 

楚然:

  按讚。

  不懂許立菡說時間不是萬能的是什麼意思?不懂〈浪的頻率是月亮的頻率〉這個小說的情節穿插在裡面是有什麼意涵?

  有些片段明顯是在致敬駱以軍。(躲貓貓與遣悲懷)我認為這裡是作者因為腳傷困在房間裡的一個懸想。

 

羽軒:

  想講一下觀察到的一點是,許立菡在整篇文章裡說了兩次「時間不是萬能的」,這兩次剛好把作者的童年故事夾住,在第一次說之後引出童年故事,第二次說之後就再也沒出現童年故事。

  我覺得這一篇與雙腳有關係的原因是,傷腳的旅途就是童年記憶的回顧。只是有些枝節就跟熊講的一樣,寫太多。

 

楚然:

  可是問題是……(羽軒:我不想跟你吵架)

 

氓哥:

  我覺得這篇文章需要仔細再三的看,但是我半夜才接到文章……

  我覺得這篇是(所有文章裡)最好的,因為這一篇的文字很成熟,我看每一篇都會挑錯字,這一篇是我挑錯字最少的(只有一個)。另外一個是,為什麼要一直重複時間不是萬能的,我自己看的感覺是,因為這篇的作者不斷地在面對一些自己所珍視的東西受到時間的摧殘毀滅,比如說廟的消失、自己的回憶的消失,顯示的是自己對抗的時間意識。題目指的〈浪的頻率是月亮的頻率〉這本書,其實我也沒看過這本書,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這本書……(柏言:沒有)我覺得這個題目裡的「浪」和「月亮」就是永恆的象徵,代表一種時間的觀念。雖然我也不是很懂這個一直出現的立菡跟作者是什麼樣的關係,不過這個立菡好像是一個不會受到時間影響的存在人物(不管是在真實回憶或是小說故事裡頭),我覺得這是作者可資對抗時間的一個要素。個人覺得這一篇完成度是非常高的。

 

彥妏:

  我給這一篇很高。就跟剛剛學長講的一樣那個文字的運用……

  我的評語是,敘事和抒情皆相輔相成,營造出濃稠的化不開的氛圍。

  不過我跟剛剛的人也有一樣的問題耶,就是〈浪的頻率是月亮的頻率〉那一本書跟文章裡面所描述的情節、想要表達的東西,我會無法理解為什麼要這樣寫(關連性)。看到「無意間翻了《中國植物誌》……」這邊也覺得好想哭。我覺得寫的很好,看了兩遍之後雖然還是會有不懂的地方,可是就會把自己的讀進去吧,還蠻喜歡這篇。

 

小冷:

  如果不論主題是雙足的話,我覺得這一篇就是好看、引人入勝。

 

(作者現身)

 

柏言:

  主要的問題是許立菡。(解釋智旻與爸爸朋友的關係,立菡名字的由來)許立菡這個名字後來因為比劃不對沒有被使用。這個人物就像是我們以為她會存在,但其實不存在,只是在故事裡會出現的人物。

  然後時間不是萬能的,因為我的腳受傷,我有點被囚禁在房間裡面的感覺,那幾天都完全沒辦法出去,但可以靠著寫作到處遊歷。像是神佛的寺觀,因為我也是被關在房間裡的感覺。

  月亮的頻率的意思是,被外面的東西影響,雖然外在不能動,可是內裡其實是可以像潮水一樣不斷湧動。覺得就算失去雙腿還是可以行走,有些東西是不會被時光留下、被毀壞,像寫作,記錄下來就不會被毀壞。

 

熊:

  想問一下,後面寫說「我想要看海,」但後面鋪陳的東西卻沒有海,是故意的嗎?

 

柏言:

  不知道。只是想到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輕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