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0.10.14

地點:山居學習中心研討室

主持人:卜暉珊

會議記錄:卜暉珊

出席者:楊浩偉、陳柏言、吳東晏、熊信淵、林承樸、劉羽軒、陳彥妏、郭珈妏、卜暉珊、林欣穎

主題:女性書寫「她如何走在難行的迷途上?」

 

一、前言

卜:我還是沒有替這個主題想到一個響叮噹的名稱。這次選的四個女作家都是196X年出生的,依照柯裕棻的說法[i]是叛逆的一代。她們不同於上一輩歷經戰亂、書寫社會政治大環境的作家,開始書寫自己、有一點女性自覺、嘗試新的寫作風格。所以我將第一張投影片標題下為「她如何走在難行的迷途上?」

究竟196X年發生了什麼事呢?1963年美國總統甘迺迪遭暗殺、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而後在這些女作家大約20歲左右時,整個社會環境也有微妙的氛圍。雖然我想這四個女作家沒有實際參與我說的幾項活動,但應該會受到背景的影響。像是1987年台灣解除戒嚴、1989年中國六四天安門事件、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等等。

    我選的四個女作家是鍾文音、郝譽翔、成英姝、柯裕棻。

    首先是年紀稍微大一點的鍾文音。她本來學的不是文學,是學大眾傳播的,也有出國留學。擅長油畫,在繪畫的領域經營很深。除此之外還有攝影,剛開始時她是往電影、記者這條路走,後來才走到文學這塊,主要是寫小說和散文。

    我覺得女性在20幾歲時還在摸索自己的志向、職業,大概到30幾歲40幾歲才會漸漸穩定下來,找到自己的方向。所以我選的作家也大概是這個年紀,太年輕的我沒有選。(大家熱烈地討論女作家的照片。)

    下一個是郝譽翔。這張是她在某一場演講的照片。郝譽翔現在是中正大學台文所的教授,是往教學這方面走的作家。她在年輕時寫過一部很有名的劇本是「松鼠自殺事件」,有人有看過這部電影嗎?(沒有人回答。)然後她在女性書寫這方面滿有名的,就像柏言說的,你只要提到「女性情慾書寫」就會提到郝譽翔的小說《洗》。因為她是教授嘛,所以自然也有寫一些關於戲曲的論文。

    接下來是成英姝。她和其他人比起來又更特別了,以前根本不是學文的,是清大化工畢業,甚至有當過環境工程師。而且她做過的職業很多元,像是編劇、報社經理、電視節目主持人……等,還有做過裝置藝術,好像什麼詭異的事都可以嘗試看看的樣子。她的作品數量也是我選的作家中最豐富的,光是長篇小說就有這一長串。她的寫作風格也和其他幾位作家差別很大,比較接近魔幻寫實的風格,有「黑色小說女王」之稱。

    接下來我想請大家先就發下去的文本發表看法,可以猜猜看這些文本之間的關連性、我選它們的原因。

二、討論

熊:這幾篇作品都還滿短的,不太能看出作家的風格。這幾個作家給我比較一致的感覺是「華麗的冒險[ii]」,我就去查了那個年代流行樂女歌手,像是王菲、陶晶瑩、陳珊妮之類的,都是很有思考性的女歌手。但我個人在聽陳綺貞的作品的時候,常感覺雖然好聽但進不去她的世界,可能她自己都不知道她想要表達的東西是什麼。

這幾篇文本給我的感覺就有點像是「華麗的幻境」的味道,她們似乎知道一些東西,卻不願解釋給讀者聽,又或者她們也不知道怎麼講。令人感到很矛盾。像是【初戀安妮】中,「初戀」是個純愛、青春的代表,但郝又把它寫得相當肉慾,會覺得她們內心充滿了各種衝突。而且有點像作家自己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便自然而然呈現出矛盾的作品。在郝譽翔的作品中,有新穎的部分,卻也有上個世代的遺物。例如【初戀安妮】中就出現以「日記」象徵青春的老套用法。讓我看了以後頭很暈,風格不上不下的,很難將之歸類。

    再看【迷途】,第96頁,以幾個人坐在小酒館內開場,我覺得這段寫得超好。但是翻到下一頁,寫景時「山道蜿蜒」那段就又很老套,像回到1870年代現代思潮剛引進的時期。從山道、兩側路、車、天寫下來,技巧很傳統,跟前面令我驚豔的部分又產生衝突。總感覺這些女作家像在自由書寫,可能也不知道自己在找什麼。

    然後提到成英姝,選的文本太短了我看不出什麼東西,就只是一篇適合閱讀的小品。但我想這篇好像是在諷刺女性主義,因為她有寫到「對男性好的東西對女性也好」的概念,讓我想到之前看過新聞說設計一個給女性站著尿尿的小便斗,實在是很白癡,是個很病態的女性主義。

    我很喜歡鍾文音這篇,雖然我看了兩次才看懂。這篇是上個月才寫的吧?都已經徐娘半老了……(笑)似乎已經悟道成佛。但我又對這樣的結果有點哀傷,似乎又回到以前的窠臼去了。其他篇像在探求,鍾文音就像遁入空門尋求寂靜。可能是因為她們目睹了世界紛亂,非常渴望「孤獨」這種東西、同時又渴望著「愛」吧。

    柯裕棻的這兩篇是我認為文本中最成熟的,每一篇有完整的思路。但是有時候又會突然有不合邏輯的東西跳出來,像是看到她寫吳爾芙寫一寫跳到想離開房間吃東西這段,就讓我大笑。超棒的,柯裕棻是個很成熟很能開自己玩笑的人。還有【行路難】中提到「尼采的憤怒像微妙的綠色」那段也很妙。總之是個圓融的作家,可以結合很多不同的東西。

    即便是柯裕棻這樣成熟的作品,結尾還是收在「愛情」。彷彿這些女作家想要選擇「愛情」,偏偏難以得到,在世界中找不到歸宿,最後還是無可避免地朝向孤獨。最令我感動的句子是:「日子簡單得像一條傾斜的線,往內心軟弱的方向滑去。」

 

羽:簡單看過這四位作家後,我自己把鍾文音和郝譽翔分到抒情的類型、成英姝和柯裕棻是比較理性的。抒情的部分,鍾文音和郝譽翔都是比較陰柔的。再細分的話,鍾文音偏向「情感泛於辭」,似乎她的詞語無法很恰當地表達她許許多多的情感,但是是很陰柔的。郝譽翔則是有加上她自己的象徵,像是「開車」那段,至少比鍾文音加入更多的嘗試。

    在理性的部分,我覺得是比較陽剛的。我指的「陽剛」是比較「說理」的類型。成英姝的說故事方式和郝譽翔很像,但是用更大的指涉,把故事丟出來讓讀者自己去想,不會用柯裕棻「房子就像…意味著…」這樣的寫法。柯裕棻那種慢慢地說的寫法比較像老婆婆,很會說那種「理教」之類的。

    我還滿喜歡裕棻的,剛開始看會覺得她常說理論、很繁瑣,但多讀幾遍就覺得那些其實很坦誠相見。我自己將她的說理方式歸類為兩種:唯心、具體。

    第一種是心理上她會說「房間像自己的軀體和內心,一個密閉的房間意味著完整的自我和不受干擾或支配的生活。」這樣的話,非常「唯心」。其他的作家常用比較抽象的、令人摸不著頭緒的方式來寫,但柯裕棻會用例如「外界的事物不斷經由這一部份湧入房間,而自我則有一部分不斷透過這一線相連而向外流出。」這樣的句子。感覺她的空間是流動的,不像其他作家令人不知在寫什麼,柯會很具體的寫出來、讓人覺得有畫面。

    另外一部份,就是熊剛剛提到的,「日子簡單得像一條傾斜的線,往內心軟弱的方向滑去。」空間維度的概念經營得很好。之前上過一堂社課中也有提到「如果以時間來作為一種維度,『剛剛發生的事』就在隔壁的房間裡。」,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自己的房間】這篇文章,就會發現她的房間有更多可以觀察的有趣點。

    我很喜歡「吳爾芙」那段,雖然柯平常是以說理為主,在有些地方又會突然變得很軟弱或很孤僻,知道自己做不到什麼事,有自知之明。像是「我從來沒辦法一口氣讀完吳爾芙這篇文章」那段,我將它標為四個部分:

1-「我每每讀到大約第一章的尾端,約二十頁左右,就必須停下來」→休止

2-我一定開始發餓,然後離開房間」→逃離

3-「開冰箱」→貪欲

4-「時間就散了」→後悔

這些種種作為的對象都是「自己」、可能產生任何情意的對象都是「自己」,表示自己從未真正離開「自己的房間」。但是仍可以在房間裡學習像在世界上的一切作息。(1)有時候我們會覺得疲倦、需要休止。(2)有時候我們會很閉俗、想要逃開人群、渴望孤獨。(3)「開冰箱」則是一種貪欲,狼吞虎嚥地吞食。(4)「時間就散了。」可以解讀為悲傷、悔恨的事情,後悔自己為什麼要停下來。以上種種都是很日常的慾望。如果我要給裕棻一個形容詞,那就是「日常的慾望」。

    我覺得柯裕棻是很老成的人,事情都看得很清楚、透徹,也很坦承,是為自己而寫的文字。

    至於郝譽翔,我給她的評語是「輕盈、哀豔、濃烈」。(熊問:「『輕盈』?」)我覺得她都是用很重的語言講很輕的事,不會講很重的國仇家恨(熊、柏:「沒有人講這個吧。」),是比較個人的東西。但是語言是很重的,「重」的意思是「密度高」。郝譽翔在說故事時的轉換力和連結力都很強,很有那種「靈動」的感覺。

    鍾文音的部分,單看這篇文本,要講的東西比郝譽翔還要重,主題是發展到整個世界的感覺,但郝就只是鎖定在「青春」之類的。鍾文音是以很輕的語言講很重的東西,是很平實、真誠的語言。這點就可以和柯裕棻做連結,兩個人都是比較老成、坦承、說理的人。

    我實在認為成英姝是個很強的人。給她的評語是「沈重、清晰、諷刺」。她的語言流暢,直接把故事丟出來讓人去想。我很喜歡她的小說。

    這幾位女作家給我的整體感都是在做「青春生命的探索」。她們從戀人身上找尋自己在世界上的存在。而她們在青春生命中能夠感受到必要的「殘忍」與「遺失」。「殘忍」是「反而在不殘忍的情況下會更加痛苦。」我把【初戀安妮】中提到的「不論死狀多麼悽慘,都可以重新再來一遍。」定義為「殘忍」,要一直「再死一次」。「遺失」則是因為「時光」的關係。我們一定要丟掉一些東西,然而在【初戀安妮】中女主角丟掉日記時是那麼悲傷。在文中丈夫的表現也很有趣,在禮車中鼻頭冒汗、眼睛直瞪前方、兩手緊抓前座椅背,不只是對婚禮本身的緊張,還是「深怕自己阻擋自己」的緊張—怕自己想要放棄、想回歸青春。婚姻是整個青春的祭典。

    她在描述日記這段還滿溫暖的,例如「日記是瞇著眼睛相互取暖的貓」,我覺得很有趣。

    幾位女作家的作品都不是很大,但都滿有她的陰柔性。

 

熊:我想要反駁羽軒剛剛講「鍾文音詞不達意」這部分。我覺得鍾在這短短的文章中有「看透」的感覺,有遼闊感、敞開心胸面對。多讀幾遍就可以看懂了。

 

彥:鍾文音這篇文章後來寫成整本小說[iii],那會比較完整。

 

柏:這幾篇文章都有提到「旅行以及獨處」的概念。和我前陣子聽的德勒茲講座也有相似的概念,那就是「空間詩學」—我們要找自己的疆界在哪裡。那講座主要在講游牧民族那停滯的爆發力,和漫畫有點像,有流動也有停滯,而「不動」所凝結的內力是最大的。「旅行」就是往外放的張力,「獨處」就是往內縮、把自己壓得更緊的內力。

    我在看【初戀安妮】時覺得滿好看的,對羽軒剛剛說「婚禮是青春的祭典」不太認同,因為我也有認識的高中同學結婚後也過得很幸福。至於從「日記」觸發,不像熊說的老套,我認為她把「腐爛」的意象處理得很好,是成長的覺醒、也有她自己的浪漫。整篇屬於「悼亡式書寫」,是對「青春逝去」的哀悼。

    【迷途】中提到「我們兩個變成去遠足的孩子」,似乎在說「老的極限反而會變回年少」。時間的流動中不是固定的,而是一直往前。文中的主幹A地(引射桃花源)不一定非要抵達,重要的是過程。是很誠實地老去的過程。另一個例子是【迷途】的最後一句:「我們只能不斷地前進。」也是同樣的意思。

    成英姝的這篇作品【遊戲規則】和我之前讀過她其他作品不太像,不過語氣一樣「枯乾、冷淡、張愛玲式」,對愛情絕望,一方面又渴求,最後總是以「爛貨」結尾,讀了令人感到絕望。總之,成英姝寫的就是「寓言」。

    我會想引用陳芳明老師昨天講的「記憶的記憶」來解讀【小女孩與行李箱】這篇文章。切片式的記憶。

    總覺得柯裕棻文章有一種「陋室銘」之感,關在研究室裡又想要與外界接觸、對自己有期望,就是留學生文學嘛。【行路難】是獨處的旅行,像是「渺小又巨大的孤獨」、「房門一關,整個世界排拒在外。」都是在說這個。把「身體」當作自己的房間,她自己住在裡面,是內在的旅行。

 

楚:我想要先補充一下背景。1968年也是「法國學運」,那時代毛澤東和切格瓦拉很紅。1989是「蘇聯解體」。1960年代的世界觀是「相信明天會更好」的集體氛圍,主義、運動興盛,那時也有woodstock音樂節之類的。不過這些女作家有「拒絕某些價值觀」的感覺,一直在旅行,和「女性主義」的興起有關。

    這幾個女作家的風格有「打破性別界線」的意味,不一定女性就有「陰柔」的特質,她們做了一些突破。像【遊戲規則】中女主角愛或不愛都是自主的,例如「愛的忠誠」這段就有點出「為何在愛情中是女性要對男性忠誠」這樣不對等的問題。

 

珈:單看這幾篇文章,有一種「疏離」的感覺。她們都在探求一個或許只有自己才知道的改變、內心的歷程。【初戀安妮】是在邁向人生下一個角色之前的追憶、哀悼。【迷途】則是一種「疏離的尋找」,企圖擺脫外在的一切影響,如同文中的句子「行前不用準備,像上天堂之前不用攜帶任何家累一樣。」放下包袱才能自由地去尋找。

    【遊戲規則】這篇有點「黑色幽默」的氛圍,從開頭「用木棒打昏」的追求方式到後面那女孩追男生的方式與男孩追求方式如出一轍,都讓我覺得很好笑,但也有諷刺。最後鍾文音這篇和其他篇不同的是,她處理的是比較大的過程,像是走過了一輪以後再回顧。她寫信給朋友,個人解讀為「故鄉的朋友」這段,提到她來到異地漸漸調適的心情、和新的文化融合的過程,從可以看到海的地方來到靠山的地方,就讓我想到自己也是從高雄來到政大,因而產生共鳴。

    我最喜歡柯裕棻的文字風格,那種冷靜、有條理的文字。在【行路難】的最後一句中提到「常常有人問我為什麼選擇單身,我想,如果情勢使得每段感情都分手了結,一個人自然就單身了,非常簡單。」我覺得寫得很棒。

(珈妏把睡著的綠豆叫醒。)

吳:我現在講的話不代表我個人因為我在睡夢中(全部的人都笑了)

    【初戀安妮】這篇剛開始我看不太懂她為什麼要寫得那麼露,但看到最後就覺得這樣寫很棒。從裡面我學到一個很好的手法:違背大眾自然而然產生的主觀意識。像是看到禮車中的新娘子哭,大部分的人都以為是想爸媽之類的,但文中卻是追憶青春很感傷。

    下一篇【迷途】就還好而已,我沒有很喜歡。然後抱歉我沒看柯裕棻那兩篇。鍾文音那篇我看不太懂,不方便參與討論。

    【遊戲規則】這篇還不錯,可是我不懂篇名為什麼要叫「遊戲規則」啊?是說「愛情是種遊戲」還是「男歡女愛是種遊戲」?(熊:應該是指「如何被愛的方法」吧。)感覺視為「遊戲」很輕挑耶。

 

欣:照順序看來,我會覺得是一個女孩的成長過程。從【初戀安妮】講青春年少的女孩,文字密度高,像青春的男女想法激烈。日記除了代表青春也是代表自己,當我們年輕時有時會厭惡自己、有時又覺得「這就是自己啊」的衝突矛盾。

    【迷途】中的小店很像一直無法前進的永恆存在,文末又說「我們只能不停地前進。」所以當我們以為自己是停滯的,其實我們是不停地被時間推著前進。讓我想到朱少麟的一句話:「成長是不斷過濾夢想的過程。」

    【遊戲規則】像是經過衝動地追尋後,看到事情的反面,看到愛情中功利的一面。

    柯裕棻的話,我會說她是進入「涅槃」的境界,以非常理性的角度來寫自己的追尋。

    這些作品都是「往內書寫的內心戲」。

 

彥:我也覺得這些文章都是「往內書寫的內心戲」,可能是迷惘、可能是對過去的追戀。

    【初戀安妮】的文字很冷、很狠、不帶感情地描寫明明應該有很多情感的東西,或許是因為用第三人稱書寫的關係,有點讓我嚇到,滿有衝突性的。而且從平常的房寫到身體,很有層次。

    【迷途】中的空間似乎不是現實的空間,令我感到暈眩。【遊戲規則】是一種諷刺,還滿好笑的。鍾文音這篇比較像雜記,和其他文章放在一起不太公平。

     柯裕棻寫的東西都是很生活的,但你可以看出她是認真生活的人。文字雖然平淡,卻很清澈、可以看出生活的體悟,看她的文章可以和她一起超脫。

 

浩:我對【初戀安妮】這篇比較有感覺耶,可能是受到紀大偉的薰陶……(笑)我覺得這篇是「經過沈思後的哀傷」。【迷途】讓我很難進入,很迷途耶。【遊戲規則】就是寓言式的好笑。

    然後鍾文音這篇選錯了,我本來以為會選【咖啡館的女主人】這篇。柯裕棻很像女版的林楚然耶(笑),很愛掉書袋。我覺得柯很適合經歷失戀等等人生經歷後再來看。

 

 


[i] 柯裕棻:「如果品酒的規則適用於小孩,那麼,一九六幾年出產的小孩大概都帶了風雨的種子,那幾年世界上發生很多事,發生了許多知名的暴動和示威,那是風起雲湧的年份。這些孩子長大以後,就有了惹事生非的能耐。」-《青春無法歸類》。

[ii] 女歌手陳綺貞的代表作品。

[iii] 《慈悲情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輕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